En

安世亚太:让中国仿真分析应用接近沸点

来源: 发布时间:2005 / 04 / 28

——访安世亚太总裁张国明和技术市场副总裁田锋

《CAD/CAM与制造业信息化》记者 朱辉杰


如果有人问记者2005年制造业信息化的热点是什么,记者的脑子里除了会出现PDM/PLM之外,还会紧接着出现——CAE仿真分析技术。CAE并不是什么新事物,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到现在,从线性分析到非线性分析,从简单的静应力问题到复杂的爆炸和碰撞问题,从机、光、声、电、磁到生物、化学领域,仿真分析技术的发展历程几乎涉及了所有的科研和工业领域。随着70年代末仿真分析技术进入中国,国内一些特殊领域的科研院所和企业成了CAE软件的展览馆和试验场,在那里,你能见到各种常见的、不常见的、专业的、通用的仿真分析软件。但是,国内仿真分析技术的应用水平就好比七、八十度的热水,总欠一点儿火候,始终不能沸腾起来。问题究竟出在哪里?记者在近日采访安世亚太总裁张国明先生和技术市场副总裁田锋时终于摸清了问题的一些脉络。

国内仿真分析应用为何难以登顶

张国明:首先,国内的信息化技术应用水平是很不平衡的。国家重点投资的一些重点企业,其信息化基础非常好,其物化(物质条件和信息化基础平台)水平并不落后于国外,但是更大范围的中小型制造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则还比较落后。普及仿真分析技术,对于前者是锦上添花的问题,对于后者则是有无的问题。要提高国内仿真分析应用的整体水平,这两个层面的问题都需要解决。

其次,国内用户的经验和基础数据积累不足。一位在波音公司从业多年的专家刚刚加入我们的团队,我们一起深入地探讨了我国航空工业的一些问题。从硬指标上,我们并不明显落后于国外同行,关键的差距在于数据基础和经验积累等方面。国外企业在几十年的信息化基础之上进行的一些工作,我们目前还不能在短期内超越,我们目前的主要工作还是流程再造、数据采集,以及信息和经验的积累。不过,国外先进的制造业经验确实使我们少走了很多弯路,帮助我们逾越了很多障碍,极大地缩短了我们与世界先进制造业之间的差距。从这一点上看,我国制造企业具备很强的后发优势。

第三,人才匮乏。虽然国内一些企业的物化水平已经很好,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软件和硬件平台,但信息化水平除了与物化平台有关之外,人才更是关键。最近有四位从国外归来具备十几年行业工程经验的专家刚刚加入我们的团队,这几位专家常年在企业中专职从事仿真分析的技术工作,承担了很多大型的项目。这样的专家在国内很难找到,因为国内大多数这个年龄段的工程师早已经脱离了技术工作,将主要精力放到了行政和管理方面,很难有人用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连续不断地积累工程技术经验。这恐怕不是技术问题,而是科研和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机制和观念问题。十几年前,曾经和我合作的一些企业中的朋友,现在已经很难在技术基层找到了,几乎全部脱离了技术工作、走上了领导岗位。很多企业没有给技术人员提供长期积累工程技术经验的环境,这壶水烧到七、八十度,硬是烧不开。缺了开水,仿真分析这壶茶很难泡出滋味来。

从ANSYS办事处到安世亚太

张国明:先让我们简单回顾一下历史,1996年,ANSYS北京办事处成立,1997年成都办事处成立,随后是上海、广州办事处,直到2004年,为了便于拓展中国的业务,我们成立了安世亚太,并在今年3月建立了武汉办事处。

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安世亚太的成立,有利于适应快速发展的国内仿真分析市场。2000年后,国内的CAD/CAE/CAM应用发展很快,基本上与世界保持了同步,一些来自航空、航天、汽车行业的用户对CAD/CAE/CAM提出了全方位的需求,他们需要在初步设计、详细设计、测试制造等各个环节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以前作为ANSYS办事处,我们仅能提供大型通用有限元软件,而现在的安世亚太则能提供更全位的解决方案和咨询服务。可以说,安世亚太的成立给我们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前几年,作为ANSYS的办事处,我们给企业解决了大量的“有无”的问题。例如,告诉企业仿真分析的具体作用,帮助用户认识到仿真分析的重要性。为此,我们向国内150多所高校赠送了软件,这些高校将ANSYS做为选修甚至必修课;我们在国内发展了900家以上的商业用户;我们和全国压力容器协会和中国车辆总公司等权威行业部门签订协议,在压力容器、铁道、船舶等行业占有了大量的市场份额。所有这些工作都是为了帮助用户在技术和平台上与国外保持同步。

在成立安世亚太后,从产品和技术上,我们将关注CAE和CAD集成,以及仿真分析环境的建立与优化等问题。

前一类问题已经比较明朗化了,CAD和CAE现在都要融合到产品的整个开发流程中,CAD驱动CAE还是CAE驱动CAD已经不需要讨论,我们必须为不同层次的用户提供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其中包括CAD用户和CAE的初级用户。Designspace就是一个简单易用的分析仿真软件,只要懂得一些基础的工程语言,就能运用Designspace完成基础的仿真分析工作。

后一类问题要复杂些,我请技术市场副总裁田锋来回答您。

田锋:当企业仿真分析的水平逐渐提高,应用范围逐渐拓宽,仿真分析系统的规模会越来越大,必然将面临四个方面的问题。

(1)技术之间的集成。多样化的技术会使用户感到茫然,如何选择、如何使用、使用的时机都很关键。

(2)仿真流程的集成。多种技术的复合交叉应用和系统间数据的传递、共享是很复杂的,企业必须解决仿真分析流程的问题。

(3)仿真数据和结果的管理。

(4)基于仿真分析的设计流程再造。

针对上述四个问题,市场上有很多解决方案,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我们提供的Workbench是比较全面的仿真分析流程再造和数据管理解决方案,它和PDM系统保持了开放的接口。基于专业的团队和长期的工程积累,在这类平台级的产品实施方面我们具有丰富的经验。

咨询服务让中国仿真分析应用逼近沸点

张国明:正如刚才所提到的,我们已经帮助很多企业解决了有无的问题。现在,我们开始更多地提供咨询服务,帮助用户用好手中的仿真分析工具。在这方面,我们将帮助企业解决人才、观念和经验的问题。

安世亚太成立一年来,我们从国外知名企业里请来人才,请他们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理念传达给用户,将丰富的工程经验通过咨询服务提供给用户。这些工作将从根本上改变用户的产品开发理念,挖掘仿真分析的价值,实现更深层次的创新。例如,在自行车三角架横梁的仿真分析中,过去用户只会考虑如何优化这根横梁,以保证强度,降低成本。为什么就不能去掉这根横梁呢?如何设计去掉横梁后的自行车结构并进行正确的仿真分析?我们的技术专家将帮助用户解决类似的问题,最终实现灵活运用仿真分析工具完成创新设计。我希望,借助这些专家的力量,将国际先进的仿真分析技术和创新设计方法快速的移植到国内企业中。

更进一步看问题,制造企业的全面数字化已经成为了趋势,仅仅用好几个软件工具并不代表企业已经数字化了,“信息化孤岛”的问题还是存在。因此,应用企业级、平台级的产品将成为一种趋势,而这些系统能否用好,关键就在于实施。“软件是死的,人是活的”,实施好坏决定了这些系统能否与企业的流程融合在一起,能否给企业带来效益。安世亚太为此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吸纳人才、积累经验,成立了专门的工程咨询服务部门,帮助用户再造流程、集成数据,构建完善的仿真分析集成环境。

当越来越多的用户通过我们提供的咨询服务,逾越了人才、经验和观念的障碍后,国内仿真分析应用的整体水平必将得到提高,仿真分析“这壶水”也就离沸点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