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协同仿真正当时

来源: 发布时间:2007 / 10 / 16

记者 侯俊杰 仝鸿杰

作为一本专注于产品数字化技术传播的杂志,我们总是要定期扫描视野中的产业。在近期,有一个新的词汇——协同仿真频频出现,其频率超过了常温下的脉动,让我们预感到,也许一场新的技术变革正在到来,我们不得不放慢脚步细细观察。视角大概需要从仿真开始切入……

产品研发决定了产品的功能、性能、成本及利润的百分之七十。产品创造和创新所产生的利润空间显著高于产品的生产与制造,这一观念越来越成为企业的共识。仿真技术作为产品研发的发动机,在企业得到空前重视,在研发过程中采用的比例也大幅增加。人们在谈论产品研发技术的时候,缺省指向的是仿真技术(CAE),而不是设计技术(CAD)。仿真驱动产品研发的理想在许多领先的企业已经成为事实,并获得显著回报。

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仍然适用于技术与商业。这两者的进化产生一种必然现象,那就是技术的进化使得各项研发信息化技术越来越细分,商业的进化使得业务单位越来越细小,这对于以提高技术和业务的开发深度有益处。这种现象体现在研发信息化技术的一大特征上:设计技术在趋同,而仿真技术则在求异。企业可以通过选择同一种CAD/CAM/PDM系统而达到企业级协同。但对仿真来说,没有一种仿真系统可以包打天下,每种工具都有其无法替代的价值。

这种分化要求企业必须选择多种技术和平台,但这客观上导致了信息孤岛的大量出现。因此,企业一方面在采用深度开发的细分技术,同时又在选择使用协同技术来打通这些技术产生的信息孤岛。因此,基于网络化与集成化的协同技术也应声而起,致力于对被细分的技术和业务进行协同与整合。这些协同技术打通企业中的信息孤岛,把各类研发技术整合形成集团优势,如同把游击队整合成集团军,提高作战能力,过去不能完成的工作现在得以完成。

但仿真领域的协同技术的确有点复杂,需要有好的整合方案,无论企业还是开发商,能绕着走就先绕着走。但技术越是百花齐放,带来的异构问题越严重,协同必要性越高。长期的乱世必然成就一位安世者。他需要提出“协同仿真”理念,将企业离散的CAE技术、流程、数据和知识综合起来,形成协同优势,使仿真作用最大化,充分发挥人员、工具、流程与数据的潜能,完成以前无法完成的任务,最大化地支持复杂产品的创新与优化。

当然,协同仿真技术的价值应不仅止于此。协同技术通过对知识的封装与重用,可降低仿真工作难度,让尽量多的人可以驾驭仿真技术,让新手更早地进入高产能状态。

对企业来说,虽然对仿真的价值认识逐步在提高,但是对仿真技术的采用不够充分。在产品研发的流程中,越早地采用仿真技术,越能发挥仿真技术的优化与创新作用。但是在大多数中国企业只是把仿真技术作为产品检验工具,在产品研制的后期,甚至在产品试验过程或产品使用阶段发现问题之后才进行分析,错过了产品优化与创新的最佳时机。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就是仿真技术的应用门槛比较高。降低门槛,是仿真技术产业的一项重要任务。

扫描产业时我们还发现,知识工程技术几乎同时出现在所有相对成熟的研发信息化产品中。软件提供商在技术发展到一定成熟度的时候,都开始重视一件事情,那就是想方设法令其技术在用户企业中发挥更大作用。把知识工程技术融合到软件中,对降低技术的应用门槛来说,无疑是一种正确选择。在协同仿真技术理念中,仿真知识的封装与重用应该是一项重要组成部分。

企业也意识到知识积累与重用才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过去很重视采用先进的研发工具,现在发现在使用工具过程中产生的知识才是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各企业逐步开始将这些知识整理出来,进入企业的知识库,在今后需要的时候直接调用,提高工作起点,提升效率。

但目前,企业对知识工程的实施方法还比较落后。很多企业缺乏对知识进行积累的机制、工具和人才,放任知识流失而无计可施。研发信息化技术厂商利用技术优势对企业进行引导,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以企业为主体的知识积累才是长远之策。

很多年来,仿真技术只被少数专家使用,很少为其他部门和人员光顾。企业协同技术已经流行,但仿真领域多年来一直被类似PLM策略的协同策略所忽视,它就像一个“黑洞”,无论是技术、流程、数据还是知识,不仅没有与企业更广泛部门和流程联系起来,其他人员也不能受益于此技术。

现在知识工程不仅可以降低仿真技术的使用门槛,同时推动这些曾经只有专家们才使用的技术及其成果让企业更多的部门享用。这可以将仿真引入到企业产品生命周期的整个阶段,让尽量多的人愿意且有可能介入到仿真流程,让更多的人从仿真成果中受益。不仅概念设计、详细设计、仿真校验和工艺规划可以采用仿真技术,甚至产品研发的上下游部门也可因此而受益,譬如测试部门、市场营销部门和售后服务部门。

总之,从单点仿真技术应用发展到协同仿真平台的构件是企业需求使然,也是技术发展使然。仿真技术的协同化之路,今天看到的仅仅是一个开始,我们不仅开始期待这项技术向更高发展,更期待这项技术的应用巅峰到来。

阅读全文